33家上市银行案例:中國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问题的深入探讨

更多 2018-03-07 13:47 阅读:4767 / 回复:0 楼主luoge

图片:20170721102104_2245.jpg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151.png

【正文】

2018年2月24日,路透社一则“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正在全面摸底和统计当前不良资产规模,以制定准确应对风险的方案”的消息引起轰动,知情人士称“问题非常的复杂,现在还是在算账,要沙盘推演,到最后总是要处置,按照上轮经验,是需要拿出一些真金白银处置不良资产,这是最后的阶段”。本来市场上对中国银行业的这种不良率长期维持低位就抱有怀疑态度,这一消息将资产质量的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笔者在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问题的主要指标进行剖析后,选择33家上市银行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有比较明晰的认识。

一、资产质量主要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

谈及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时,离不开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又称拨贷比)、拨备覆盖率等几个关键指标。其中,

1、不良贷款,是指那些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的贷款,主要包括贷款五级分类中的后面三种,即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其中,贷款五级分类是央行于1998年5月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贷款分类指导原则》给予明确的。之前是按照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过去是将后面三种,即“一逾两呆”统称为不良贷款。其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

2、贷款拨备率,又称拨贷比,是指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余额=(一般准备+特殊准备+专项准备)/各项贷款余额。2011年银监会以9号令的形式印发《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统一合并为“贷款损失准备”,并将其在成本中列支,作为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2015年业务制度更新,《G11-II资产质量及准备金》封闭了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项目,增加了贷款减值准备栏目。2016年彻底更新后表内外信用资产均统一为减值准备。即便如此,贷款减值准备的先前计算方法仍具有参考意义,而本文中也将贷款损失准备统一为贷款减值准备。

3、拨备覆盖率,也称拨备充足率,是贷款减值准备与不良贷款的比率,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

一般各家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不同,因此可比性不高,而计入当期损益的贷款减值准备也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至此,上述三个指标的关系便可推演至: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314.png

二、资产质量主要指标的内涵探讨

银监会在201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不低于2.5%和于150%,银行要达到两个计算值的较高者。重组贷款是否归至不良贷款?问题贷款率=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

(一)贷款减值准备:各银行自主性比较高,是资产质量指标与利润指标关联性的一个关键变量

由于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余额,因此贷款减值准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中间变量,虽然目前已将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统一为减值准备,但其先前的计算方式仍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贷款减值准备计提=1%*各项贷款余额+2%*关注类贷款+25%*次级类贷款+50%*可疑类贷款+100%*损失类贷款+特别准备

贷款减值准备=期初余额+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折现回拨+本期转出+本期核销)+本期收回=期末余额。

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别准备由商业银行根据特别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等自行确定按季计提。

此外,这里特别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为9%,即按应收账款余额的9%计提坏账准备金,提取的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其实这里的坏账准备金即是减值准备金,和贷款减值准备是一回事,并且带有预估风险的性质,而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同样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335.png

实际上,资产减值准备的简称就是拨备,贷款减值准备是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过贷款减值准备是资产减值准备的最主要部分,其原理实际上是会计审慎原则的体现,是对损失的提前预测和准备,即首先预估一个损失率,将可能发生的损失事先计入成本、可能实现的收益并不计入收入。考虑到对于银行而言,拨备是计入利润表中并作为成本列支的,这意味着拨备具有平滑盈利的作用,而拨备究竟是利润还是费用主要看其是否能够覆盖贷款未来可能出现损失,这和会计中的另一个概念“折旧”比较像。例如,当一家银行在发生100亿元的贷款规模上,如果预计2%的损失率,则会提取2亿元的拨备,将98亿元作为贷款净值计入资产负债表科目中,2亿元划归至利润表中,如果最终这笔贷款发生了1亿元的损失,那么便需要在2亿元的拨备中核销掉即可,而该核销规模高低对当期利润、贷款净额等没有影响。

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些小知识,即财政部还增加了其它四项计提项目,分别为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加上计提应收帐款坏帐准备,统称四项计提。其中,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冲抵投资收益;应收帐款坏帐准备记入管理费用。

(二)拨备覆盖率:伪顺周期,各银行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1、理论上而言,拨备覆盖率的最佳状态应为100%,主要用来考察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但是由于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余额,其分子覆盖了正常类贷款,而不同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式又存在差异,且不良贷款又有具体的三个细分项,因此该比率把正常类贷款提取的拨备也计入在内,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因为假设A银行的不良贷款极端情况下全部为损失类贷款,B银行的不良贷款全部为次级类贷款,而计算出来的A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会明显高于B银行,但这并不意味着A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高。

2、信贷投放的大量增加会对拨备覆盖率指标形成巨大压力,因此一些银行也会有通过减少分母的方式提高拨备覆盖率,例如核销、转让等手段,特别是当拨备覆盖率超过100%时,通过对分母的操作能够更快速地实现目标。

3、拨备覆盖率指标缺乏一致认可的标准,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一般高于国外商业银行;而国外的商业银行,不但在不同年份里拨备覆盖率水平不同,而且在相同年份里的差异也很大。例如,网上的一则信息显示,花旗银行在这几年中拨备覆盖率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它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当中损失惨重,接受了450亿美元的政府注资,而且还没有真正恢复元气。因此,拨备覆盖率指标达到何种水平较为合理,如何设定拨备覆盖率指标的监管标准,尚缺乏统一认识。

4、实际上拨备和资本是银行分别防御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又具有“高拨备、低资本”的特点,那么拨备与资本的比例结构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5、关于拨备覆盖率的变革也曾提出一个理论,即动态拨备理论,主要是指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即150%的监管标准不是一直不变的。事实上,2015年以来也有一些声音呼吁降低拨备覆盖率的标准,释放相应空间,但这样做的前提是目前的不良水平是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

6、理论上,拨备覆盖率与不良率成反比,并且应该是顺周期的,即当经济向好、信贷投放快速增加时,贷款损失计提也会相应增加,即拨备覆盖率的分子会明显上升,此时如果不良贷款余额如果同比上升的话,则拨备覆盖率会维持不变,而如果不良率相对稳定,则意味着在经济向好、信贷投放增加时,拨备覆盖率会明显上升。为此,笔者对2008年以来的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GDP增速作了一个趋势图,并对二者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发现拨备覆盖率的这种顺周期性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10%不到,笔者推测在中国经济的这一波下行过程中,可能是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数据失真引起。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423.jpg

(三)量化关系汇总模拟表

由于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且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不应低于2.50%和150%,两者以高者为准。虽然不良率没有具体的量化监管标准,但根据上式,可以推测出不良贷款率的黄金点为1.67%(2.5%/150%),下表中将不良率高于1.67%的部分用红色标注。可以发现:

1、在不良率低于1.67%的情况下,只要拨贷比在2.50%以上,拨备覆盖率一定大于150%,银行此时只需要看拨货比即可。

2、当不良率高于1.67%的情况下(表中未涂红色部分),只要拨备覆盖率在150%以上,拨贷比一定大于2.50%,银行此时只需要看拨备覆盖率即可。

当然,这里特别需要对重组贷款这一概念作一说明,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重组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偿还,则应至少归为可疑类,并且重组贷款的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高。这里的重组措施主要包括贷款展期、借新还旧、减免或全减利息、减免部分本金、债转股、以物抵债、追加担保品等等。也就是说,重组贷款是要归为不良贷款一类,一般银行的重组贷款率(重组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在1%以下,甚至更低,而在笔者统计的33家上市银行中,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和广州农商行的重组贷款率均在1%以上,分别为1.73%、1.65%和1.26%。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454.jpg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问题深入探讨

(一)较高的不良率对资本和利润会造成双重侵蚀

由于资产质量指标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贷款减值准备计入利润表,使得资产质量问题既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又影响到利润表。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会对拨备覆盖率形成消耗,假设每产生1个单位的不良贷款,则意味着需要拿出1.5个单位的利润做拨备,因此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将对资本和利润形成双重侵蚀。这意味着资产质量指标与利润指标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关系。很多银行既可以通过资产质量指标隐藏利润,又可通过资产质量指标虚增利润,还可通过资产质量指标的历史变化寻觅背后隐藏的一些,这一现象在近几年的我国银行中屡见不鲜。

(二)中国商业银行官方公布的不良率可信度确实不高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71万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为1.74%,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1万亿元。

笔者只所以认为官方公布的不良率可信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底达到黄金分割点1.67%,而此后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通道中,特别是自2016年底以来,不良率连续五个季度稳定在1.74%的水平上。不良率水平刚好达到黄金临界点以及连续五个季度的不良率处于同一数值上,过于巧合。而实际上从近期的情况来看,受监管政策的影响,我国信贷投放明显快于总资产投放,这意味着不良率计算的基础,即分母数值在不断抬升,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拉低于不良率水平,同时也意味着不良贷款余额的上行幅度慢于贷款余额,暗示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问题在改善,这样的结论从目前来看并不符合现实。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524.jpg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上

笔者搜集了25家上市银行截至2017年6月底的贷款质量行业分布。主要结论是:

1、大部分银行贷款的质量问题主要反映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上。多数银行的制造业不良率均远高于整体水平,例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招商银行的制造业不良率分别高达4.41%、6.18%、5.99%、4.18%和6.36%,而其整体不良率分别仅为1.57%、1.51%、2.19%、1.38%和1.71%。城商行中,上海银行、青岛银行、郑州银行和盛京银行的制造业不良率也分别高达3.88%、4.28%、5.15%和6.90%。

2、多数银行的公司贷款不良率高于个人贷款,例如工行、建行、农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等,但也有例外,如锦州银行和广州农商行,锦州银行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的不良率分别为3.56%和0.92%,其整体不良率仅为1.06%。

3、很多银行的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不良率也比较高,甚至明显高于制造业。例如农业银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率高达14.77%,工行也高达9.04%,建行和浦发银行分别高达7.54%和7.37%。

4、房地产业的贷款不良率比较分化,中小银行中除杭州银行、青岛银行和中原银行我均比较低,国有大行中工行、建行和农行也均在2%以上。建筑业也有此特征。

5、整体上看,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的不良率还是比较高的,考虑到这些银行的不良规模在整个银行中的占比较高,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确实值得重视。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547.jpg

(四)33家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率、逾期贷款率、问题贷款率、关注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率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笔者选择33家上市银行进行分析研究,选取贷款减值准备率、问题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率等五个指标作为对象。其中,主要公式如下:

贷款减值准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余额

问题贷款率=关注贷款率+不良贷款率

逾期贷款率=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609.jpg

截至2017年6月底,这三家上市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分别为806643.80亿元、12899.81亿元和21990.75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对应指标的比重均在75%以上,代表性较强。

1、笔者选择的这几个指标实际上均可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进行衡量。例如,贷款减值准备率而针对不良贷款提取的减值准备金,这意味着现有条件下贷款减值准备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值应该能够覆盖掉贷款的质量问题,因此贷款减值准备率是没有问题的,而从数值上看,贷款减值准备率也的确高于不良率较多,特别是对于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南京银行、贵阳银行、重庆农商行等,这些银行为贷款质量问题计提了较多的减值准备。

2、此外,由于逾期贷款率在过去是被当作不良率,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锦州银行、哈尔滨银行、中原银行和重庆银行等几家银行的逾期贷款率也明显高于不良率,因此这些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可能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3、截至2017年6月底,33家上市银行中,国有大行、股份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8705.31亿元、3455.78亿元,城商行等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738.73亿元。33家上市银行合计共12899.81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

4、如果以逾期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贷款质量问题,则国有大行、股份行分别为2.08%和2.93%,城商行等为2.81%,而33家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率平均为2.70%,远高于1.49%的账面不良率,更是高于2.50%的贷款拨备率监管标准。不过这里需要提示得是,股份行的逾期贷款率数值低于贷款拨备率,尤以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最为严重。而城商行中的哈尔滨银行、郑州银行、中原银行和重庆银行也比较明显,这些银行的贷款质量尤其值得关注。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626.jpg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07134630.png

通过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的确引人担忧,而通过多个指标(如贷款减值准备率、逾期贷款率、问题贷款率等)的分析研究,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特别是部分银行的逾期贷款率明显高于贷款拨备率,不得不引起重视。事实上,在诸多银行的年报、半年报中,关于贷款质量问题信息的披露相对还比较充分,包括不良贷款行业分布、贷款减值准备计提、逾期贷款期限分布、贷款五级分类等等。从表面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并不值得担忧,即便不良率在黄金临界点1.67%以上,因为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均处于比较明显的高位,但这也只是表面现象,笔者认为市场应更多地关注问题贷款率、逾期贷款率、贷款减值准备率等多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才能比较明晰贷款质量问题的实质所在。起码在研究之后,笔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确实被有所隐藏,例如本应呈现顺周期性的拨备覆盖率却违反了这一规律,中国官方不良率与黄金临界点的出奇巧合以及各指标之间相互难以统一验证等等。此外,多数中小银行通过类信贷的方式放贷(如一些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在20%以上,有的甚至已经超过贷款占比等等),但并没有充分计提减值准备,这里面的隐藏风险和贷款质量问题是一样的。因此,此次贷款质量问题的摸底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信息充分披露、问题真正揭露,才能更符合防风险的主旨。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游客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